渔夫者

位置:首页 > 精华 > 钓鱼资讯

40年放流近800万尾,中华鲟濒危的“窘境”,却依然无法有效缓解

说起洄游性鱼类,我们耳熟能详的有,中华鲟,江豚,大马哈鱼,胭脂鱼等等。而这些个鱼类,无一不是珍惜鱼种,同时因为各方面原因,数量也是极具减少,目前也都被列为濒危物种!

有人说一个物种的减少是因为过度的捕捞,也有人认为是环境污染所带来的,更有人认为,人类发展频繁的建造大坝才是真正的原因所在!那么我们来看看,到底哪类才是影响洄游性鱼类的最关键因素!这里我们就以中华鲟为例,看看,谁才是导致洄游性鱼类减少的障碍!

40年放流近800万尾,中华鲟濒危的“窘境”,却依然无法有效缓解

谁才是洄游性鱼类真正的“拦路虎”

中华鲟生命周期较长,最长寿命可达40龄,最长个体可达5米,体重接近700公斤。是中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,也是活化石,有“水中大熊猫”之称。

中华鲟是典型的溯河洄游性鱼类,平时生活在东海、南海的沿海大陆架地带,在海中生长发育。当雄鱼长到9至18岁,体长为170厘米,重为50千克以上,雌鱼长到14至26岁,可达到初次性成熟。开始成熟的个体于7-8月间由海进入江河,在淡水栖息一年性腺逐渐发育。

40年放流近800万尾,中华鲟濒危的“窘境”,却依然无法有效缓解 第2张

野生中华鲟的繁殖能力按说是还行的,其个体绝对怀卵量达30.6万-130.3万粒,平均为64.5万粒。如此之高的怀卵能力,但是,真正能够成功孵化的却少之又少。

中华鲟的孵化条件也是比较苛刻的,产出的卵为粘性,粘附于江底岩石或砾石上面,在水温17-18℃的条件下,受精卵约经5-6昼夜孵化。刚出膜的仔鱼带有巨大的卵黄囊,形似蝌蚪,顺水漂流,约12-14天以后开始摄食。再年春季,幼鲟渐次降河,5-8月份出现在长江口崇明岛一带,9月以后,体长已达30厘米的幼鲟陆续离开长江口浅水滩涂,入海生长。

40年放流近800万尾,中华鲟濒危的“窘境”,却依然无法有效缓解 第3张

如此一层层的孵化成长条件,想要成功的活着出去,那绝对是难上加难。它们的卵生状态数量虽大,但是想要孵化,先要经历不被其他物种寝食,而最终孵化。但是,幼生体的中华鲟同样也是危险种类,几乎没有自保能力。如此之长的洄游路线,这当中所要经历的危害,又何止一点,多原因一结合。那么,最终坚挺过来的幼鲟,才有机会游入大海

40年放流近800万尾,中华鲟濒危的“窘境”,却依然无法有效缓解 第4张

但是,随着大坝的层层拦截,中华鲟想要到达海里的目的,也渐渐变的艰难。据2001年世界自然资源保护监测中心公布的调查报告称,中国“长江鱼王”———中华鲟的资源量已不足3000尾,而且仍在以惊人的速度锐减。

40年放流近800万尾,中华鲟濒危的“窘境”,却依然无法有效缓解 第5张

据不完全统计,从1981到1999年,中华鲟幼鱼补充群体和亲鲟补充群体分别减少了80%和90%左右。据估算,1998-2001年长江中华鲟幼鱼资源总量约18.3-86.5万尾,2004-2008年约1.2-10万尾。根据长江口监测数据,1988-1992年长江中华鲟幼鲟数量较多,1993-2000年呈下降趋势,2001-2003年略有回升,2004年后数量波动较大。2006年幼鲟误捕数量2100尾,2007年仅29尾,2008年205尾,2011年14尾,2012年跃升至467尾,2013年降至66尾;至2014年长江口未监测到任何幼鲟。2015年4-9月,监测到有3000余尾中华鲟出现在长江口。年际间幼鲟数量极不稳定,总体下降趋势明显。

40年放流近800万尾,中华鲟濒危的“窘境”,却依然无法有效缓解 第6张

在长江大坝没有拦截以前,20世纪70年代,长江里的繁殖群体能达到1万余尾,而在葛洲坝截流的80年代,骤减到2176尾,2000年仅有363尾,2010年估算只剩57尾。直至2014年,再也没有检测到野生中华鲟的自然产卵!

为了中华鲟的繁衍,放流已然成了目前唯一的出路,那么放流真的会有效果吗?

社会发展带来的建设需要,大坝的建造,更多的是为人类造福的。可是,人是谋得了福利,而野生的洄游性鱼类,却遭殃了。但是,随着发展的日趋稳定,人类的回馈之路也开始着手进行。

40年放流近800万尾,中华鲟濒危的“窘境”,却依然无法有效缓解 第7张

自1984年以来,三峡集团已连续实施64次中华鲟放流活动,累计向长江放流中华鲟超过504万尾,其中放流“子二代”中华鲟4万余尾。随着放流活动的持续进行,近40年内,一共在长江流域投入放生的总数量,如今已达到了惊人的800万尾。而即便如此巨大的放流量,仍然无法有效缓解中华鲟的数量下降趋势。

40年放流近800万尾,中华鲟濒危的“窘境”,却依然无法有效缓解 第8张

而据2020年最新追踪监测数据显示,约70%的放流的中华鲟是顺利洄游入海,但是,几百万尾中华鲟的成功入海。而洄游回来产卵的,却几乎没有遇到。

为何如此巨大的放流,最终的收效却如此之低?

其一,放流的人工繁殖中华鲟还面临着诸多问题,其中最要害的问题是遗传多样性的丧失。人工繁殖的中华鲟谱系太单一,会造成近亲衰退,而且与自然状态不匹配。这一情况,就很难为中华鲟的繁衍起到关键性作用。

40年放流近800万尾,中华鲟濒危的“窘境”,却依然无法有效缓解 第9张

其二,人工培育的中华鲟属于淡水养殖,而野生中华鲟,更多的是一种遗传习惯。毕竟母体的生长状态,很多时候也是会影响幼体的。所以,淡水养殖放流的中华鲟,能否有效的适应海水,确实也是一个问题!

其三,人工繁殖的中华鲟的野生性状和环境适应性也是一个问题,其实,最为简单的例子,人工养育的老虎放归山林,有很多都无法正常捕食。再好的培养环境,都远远无法达到野生状态的觅食习惯。

40年放流近800万尾,中华鲟濒危的“窘境”,却依然无法有效缓解 第10张

在如此种种得因素之下,放流却依然无法改变中华鲟的现状。也有人表示,可能如此之高的放流量,带来的可能就是基因的改变。频繁的近亲交配,很大可能导致原生态中华鲟的繁殖能力下降,从而造成野生中华鲟的无限绝育状态,所以,放生在人类眼里是为了救赎,但是可能到了中华鲟族群的本身就是一种毁灭!

对物种的恢复,最好要恢复到让它能在自然环境下自己维持种群的生存发展。要想真正地保护中华鲟,不能只靠人工繁殖,放流。同时,还需要政府出台一些补偿性措施,比方说目前中华鲟的产卵场规模面积并不大,从理论上来说还可以扩大。尽可能的多建造一些超仿自然的繁殖场地,多点尝试,取优除劣!

40年放流近800万尾,中华鲟濒危的“窘境”,却依然无法有效缓解 第11张

文章最后

对于洄游性鱼类来说,保护放流不是最终目的。毕竟真正影响它们繁衍的最终关键,不是恶意捕捞,也不是环境的污染,真正阻碍它们的,大坝拦截才是关键原因。毕竟,拦截过后的江段,阻挡的是水流的下降,流量的降低。而它们想要发育,繁衍,这些才是关键要素。

不管是放流也好,自然繁殖场地建设也好。是否真的能够保证这些物种的延续,对于我们来说,所要做的还需要很多。自此,我们当下所能愿望的就是,希望它们能够接受我们的补偿,坚强的活下去!